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杜英森大财配资
6月23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与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双碳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启动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未来农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承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科技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四川省盐边县农业农村局等十余家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与研究人员。
课题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2025年国家合作框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及“更好生产”战略目标,旨在推动高生产力、高韧性的农业系统转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作为课题承担单位,将联合各方资源开展中国及全球可持续农业技术研究,总结最佳实践案例,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四项更好”战略框架提供支持。
浙江大学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裘正军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大财配资,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程术希代表学校致辞。
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茜静对课题研究框架进行了阐述。她指出,作为负责任大国,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发展低碳农业、强化农田碳汇作用已成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紧迫任务。蒋茜静副研究员介绍,当前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排放分散、呈现区域化”的特点,表现为“东种西牧、北麦南稻”的格局。为了全面了解不同区域和产业的碳排放现状,课题组计划深入浙江湖州、海南海口、四川攀枝花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典型区域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在综合调研与深入研究基础上,将产出研究报告,并面向行业与地方开展成果培训推广,为中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与实践指导。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课题展开深入研讨,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李革、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赵章风、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创始院长赖惠能、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舒伟军、浙江科技大学教授赵芸、浙江省未来农场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洪等专业人士,围绕着当前农业技术与农机装备的协同应用、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数字化应用的创新升级、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以及“两山”理论引领下的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向开展了热烈的研讨。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何勇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来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尤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课题实施提供了独特基础。课题组在碳核算、碳交易等关键领域已具备深厚研究积累与成果,此次通过对典型区域的深度调研,相信能够凝练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低碳技术规范与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日下午,与会专家前往湖州市吴兴区实地考察了运弘数字渔业工厂和星瑞万亩粮油示范基地,深入了解渔业生态化、数字化循环养殖体系和绿色粮油全产业链现代化生产体系,深入探讨了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未来复制推广价值。
在星瑞省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专家组考察了由星光农业建设的万亩高标准水稻田项目。该项目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按“一站式”为农服务的建设标准打造的稻米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平台。该项目配置了大田作业全程化农机装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中心、自动化粮油烘干机械和仓储设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工厂化育秧中心、综合惠农服务中心。提供耕整、育秧、种植、统防统治、收获、烘干加工、冷藏等服务,年服务面积10万亩次。提供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服务,年处理能力12000吨。年预计销售稻麦11000吨,大米5000吨,是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的典型模式。
此次活动的顺利举行,标志着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浙江大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动,为课题的系统科学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将严格遵循既定研究计划,深入典型区域开展系统实地调研与模式验证,最终凝练形成可推广复用的低碳农业技术规范,服务中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成果将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平台发布并转化为全球性知识产品,为面临相似挑战,尤其是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参考与技术路径,推动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受访者供图)大财配资
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